童年創傷如何影響父母的育兒方式 : 從自我療癒開始,給孩子無憂的童年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父母的育兒方式 

 

你知道嗎?

童年的創傷經歷,可能會影響一個人日後成為父母的方式。

父母自己孩提時期的傷痛,有可能跨越時空,影響他們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家庭暴力、精神虐待,都可能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產生不良影響,讓痛苦累積和蔓延。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父母的育兒方式 : 從自我療癒開始,給孩子無憂的童年的文章封面

 

但是我們其實可以選擇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在親友支援下從自我療癒開始,給孩子一個暖暖的懷抱。

甚至有專業的心理治療,能協助父母面對過去的創傷,與孩子建立健康連結。

我們都有能力選擇終結這跨代的創傷,給下一代無憂無慮的童年。

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學習必要的親子知識和技巧,從自我療癒開始,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吧!

  • 點擊目錄的標題能直接,尋找想看的內容。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你的育兒方式 ?

 

童年時期的種種創傷經歷,能夠深深影響一個人未來成為父母的方式。

童年創傷會在父母的精神世界留下陰影,透過各種觸發點被喚醒,進而影響他們的育兒方式。

我們來看看專家如何定義童年創傷,以及它對育兒會有哪些潛在的影響。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你的育兒方式 ? 示意圖一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你的育兒方式 ? 示意圖二

 

童年創傷有兩種類型:

1. 主動性創傷:

指他人對個人施加直接的身體或精神傷害,使其產生創傷經歷。

這類主動性創傷包括:

  • 身體上的毆打或傷害
  • 性侵犯或虐待
  • 言語暴力或情緒控制
  • 身體約束或監禁
  • 車禍或意外事故

主動性創傷是他人的行為對個人造成的直接傷害結果。

相較之下,消極性創傷是關鍵照顧者未提供所需關愛與關注所導致

2.消極性創傷 :

指重要的照顧者未能提供所需的關愛與照顧,導致孩子的發展需求無法被滿足,從而造成的心理創傷。

這類消極創傷包括:

  • 缺乏基本生存需求的供給
  • 缺少身體接觸與親情的給予
  • 缺少適當的支持與關懷

相比之下,主動創傷是他人對個人施加的直接傷害。

消極創傷強調的是關鍵照顧者的不作為或忽視,導致孩子心理發展需求未得到滿足。

創傷的經歷分類

創傷經歷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個類別 : 「小t」和「大T」創傷。

 

  • 「大T」創傷 :  是指非常痛苦的事件,例如戰爭、近死體驗、性虐待和身體虐待。

 

  • 「小t」創傷 : 是指讓心靈或身體不堪重負的經歷。

這些看起來可能不那麼戲劇化,但會引起強烈的痛苦感。

「小t」創傷包括情感虐待和慢性壓力。

這些情況可能會造成長期影響,例如 : 永久的不堪重負感。

創傷的經歷分類的示意圖

 

「創傷經常埋藏,直到某些事觸發它浮出表面——成家立業通常是催化劑,導致我們過去的痛苦或創傷重新浮現」。

當一個人在童年經歷創傷時,它可能深深影響他們教養子女的方式。

 

例如 : 如果一個人成長於一個他們感覺不安全或關係不穩定的環境,他們可能難以與自己的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

童年創傷的人可能在情感調節和容忍負面情緒狀態方面有困難。

 

養育子女並非易事,它可能超負荷和有挑戰性,伴隨著大量壓力源。

童年遭受創傷的父母  在壓力情況下更可能產生不成比例的反應,反過來他們的孩子學會不健康的情感調節模式。

這些父母並非有意地在情感上或疏忽的方式作出反應,但是他們過去未解決的痛苦和應對機制,可能妨礙他們為孩子提供所需的持續關懷。

 

我們的祖先所經歷的痛苦事件,可能對我們自身的精神和情感福祉產生持久影響。

這就像傳遞家族故事,但與其快樂的記憶,反而是情感創傷和掙扎被傳遞下去。

 

像虐待兒童、暴力和壓迫等創傷事件在我們家族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並影響我們應對壓力源。

 這是連鎖效應 :  

我們的曾曾祖父母所經歷的可能影響我們今天的行為。

跨代創傷可以以不同方式呈現,從感到焦慮或抑鬱到藉由濫用藥物應對。

打破跨代創傷的惡性循環對於癒合和培育每個人的光明未來至關重要。

 

 

你知道跨世代創傷是什麼嗎?

 

跨代創傷是一個與許多人息息相關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代人所經歷創傷事件的心理和情感影響,這些影響被傳遞給後代。

 

你知道跨世代創傷是什麼嗎?的示意圖

 

個人可能會受到祖先創傷事件的心理影響,這種影響可通過代間傳遞。

例如 : 家族曾經歷的暴力、兒童虐待等創傷,會對後代的應對能力和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後代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等症狀,或用藥物逃避。

你知道跨世代創傷是什麼嗎?的示意圖二

打破這種跨世代創傷傳遞的惡性循環,對個人和家族的癒合至關重要。

它可以阻斷創傷的陰影代代相傳,使後代擁有正常的成長環境。

瞭解跨世代創傷的概念,有助於我們檢視自己的成長背景,並且選擇給下一代以更好的照顧與關懷。

這是終結痛苦,開創光明未來的重要一步。

 

 

育兒會觸發父母以往的創傷記憶嗎?

創傷的陰影能夠跨越時空,透過代間傳遞而影響後人的心靈,這就是跨世代創傷。

當孩子出生後,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各種被觸發的時刻,這些被觸發的時刻讓父母重新經歷了內心深處的創傷記憶。

 

育兒會觸發父母以往的創傷記憶嗎?的示意圖

 

什麼時候會有這種被觸發的現象發生呢?

例如 : 如果父母自己在6歲時有過創傷,等到自己的孩子也到了6歲,這個年齡就可能成為觸發父母創傷的點。

父母會把對過去創傷的痛苦投射到現在與孩子的互動中。

 

 

不同成長階段也會成為父母創傷被觸發的時機 :

嬰兒期

對許多新手爸媽來說,嬰兒階段可能是一個超負荷和壓力大的體驗,照顧新生兒伴隨著大量挑戰,從無眠之夜到不停的餵食和換尿布。

照顧嬰兒的需求可能導致壓力水平升高,這可能影響父母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壓力水平的上升可能觸發父母並導致易怒和情緒反應性增強。

學步期

小寶寶在學步期的會展現出,無限活力、好奇心和日益增長的獨立性,父母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應對發脾氣、頑抗和頻繁的情緒起伏,父母需要密切注意學步期,因為他們很快就會遇到麻煩。

有童年創傷史的父母可能會過度保護他們的孩子,他們擔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兒童期

有創傷史的父母可能在情感上與孩子隔離,因為他們難以調節自己的情緒。

因此他們經歷解離,無法容忍孩子表現脆弱或表達強烈情緒的時刻。

青少年期

隨著孩子對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觀點。

創傷可能導致一個人感到他們沒有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能力,這產生對不確定性的極度恐懼。

有未解決創傷的父母可能會避免與他們的青少年談論禁忌話題,他們可能會試圖通過控制孩子,和限制他們擁有的經歷類型來彌補自己的焦慮。

 

 小總結 : 

  1. 嬰兒期: 無眠之夜等會增強父母的壓力
  2. 學步期 : 孩子的反抗會觸發父母的應對
  3. 兒童期 : 父母可能出現情感逃避
  4. 青少年期 : 孩子的獨立有可能引發父母的不安

 

 

應對被觸發的負面情緒,重建正向循環

應對被觸發的負面情緒,重建正向循環的示意圖一

被觸發會啟動情緒反應,但我們可以學習應對,面對負面情緒的觸發,掌握積極 TRANS技巧,從陰霾走向光明。

現在就跟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應對被觸發的實用技巧。

應對被觸發的負面情緒,重建正向循環的示意圖二

1.自我審視 :

當父母發現自己在育兒時有極端反應時,可以自我審視 – 是什麼觸發了這種反應?

這可能源自未解決的內心創傷

要記住重要的是現在如何面對這個創傷,而不是探究過去發生了什麼。孩子在某個年紀時,也許會觸發父母過去的創傷記憶。

2.了解自己 :

要成為一個穩定、成熟的人,需要不斷去瞭解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內心世界。

建立自我認知非常重要。

3.調適自己的情緒 :

當面對負面情緒時,父母可以嘗試深呼吸三次讓自己冷靜下來,或者尋求他人支持一起面對。

4.加強表達情緒的能力 :

父母要學習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可以幫助整理情緒,找回理性思考的能力。

5.練習自我認同:

父母要知道現狀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時間成長,給自己同情,而不是過分自責,做父母沒有完美,只能盡全力而為。

6.學習新技能 :

父母要持續學習新的育兒知識和技巧,當舊方法不再適用時,需要開放心態去探索不同的育兒方式。

 

 

作為父母,如何終結這種創傷的惡性循環

 

創傷的陰影可能會跨越世代,但專業的支援能給我們力量,一起來看看如何透過治療,建立親子之間健康連結,打破這種痛苦的惡性循環。

 

作為父母,如何終結這種創傷的惡性循環的示意圖

 

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可以幫助父母洞察自己過去的創傷如何影響現在的育兒方式。

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父母可以學習應對育兒挑戰的正面策略。

兒童-父母心理治療(CCP)

以下將簡單介紹一種治療模式 – 兒童-父母心理治療(Child-Parent Psychotherapy,簡稱 CPP)。

 

CPP 是一種針對有創傷史的兒童及其主要照顧者的心理治療。

治療過程中,兒童與父母一起進行互動。

治療師透過觀察和遊戲治療,指導父母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獲得舒緩,並協助孩子理解自己的創傷經歷。

 

CPP 的目的是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附聯繫,建立正向互動模式。

這可以幫助父母洞察自己的創傷如何影響親子關係,從而有意識地選擇建立健康的育兒方式,而孩子也將獲得情感支持以恢復健康。

 

了解過去的創傷如何影響現在,是終結這種痛苦跨代傳遞的第一步。

在專業協助下,父母可以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給予孩子情感照顧,一同走向康復與成長。

 

 

認知行為療法 : 重建思維模式,改善親子互動

這段內容是關於上一個副標題 「作為父母,如何終結這種創傷的惡性循環」的補充內容

認知行為療法 : 重建思維模式,改善親子互動的示意圖

 

想像一下我們的思維模式就像一幅畫,治療就像畫筆,一筆一筆描繪出全新的風景。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它如何協助重塑思維、改善相處。

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也是一種幫助處理童年創傷的方法,它著重找出父母的自動思考模式和錯誤核心信念,如「我沒有能力給孩子幸福」,並通過認知重建來修正這些認知失誤。

 

 

 認知重建包括: 

 

認知重建的示意圖

  • 記錄自動思考,找出反映錯誤核心信念的思考模式
  • 針對每一個自動思考提出替代思考,如尋找證據反駁錯誤思考
  • 逐步修正錯誤的核心信念,建立正向肯定的人生觀
  • 學習正念技巧,聚焦當下,減少負面胡思亂想

同時治療師會設計一些行為任務,讓父母去練習新的應對技巧,例如 : 練習正向情緒表達。

 

 行為任務包括: 

  • 模擬練習新應對技巧,如在安全環境下模擬親子互動
  • 逐步增加親子共處時間,累積正向經驗
  • 設立每日完成的小目標,循序漸進建立自信
  • 練習正向的情緒表達和交流技巧
  • 學習親子互動遊戲,建立愉悅的相處經驗

這樣的全方位治療,結合認知和行為的層面,可以增強父母正確而積極的育兒策略。

 

 

 延伸閱讀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